孩子這樣是“小氣”嗎 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分享” CPE中國幼教展
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
“分享”
我們從小就接受“做人要大方”“分享是一種美德”的教育,等自己當了家長,有時也會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標準要求孩子。家里來了小客人、或是孩子碰到了其他的同齡人,很多時候還沒等孩子表達,大人就把孩子心愛的玩具、食物分了出去,同時不忘告訴孩子:“要分享哦!不能小氣的。”其實,家長并非不知道孩子內心的舍不得,自己可能也左右為難:強迫分享確實感覺不太好,可不“主動”一些,孩子往往是不愿分享的,長此下去又怕孩子會變得“小氣”、唯我獨尊、不懂禮貌。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孩子在分享過程中的真實想法?該怎樣來引導他們呢?一起來看看今天文章中給出的建議吧!
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
“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它與人的社會認知發展是相關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發展特點和行為表現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孩子學“分享”這件事上,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先入為主地給孩子貼“小氣”的標簽。家長們需要按孩子的成長規律來啟發他們去觀察、思考,作出決定,比如是否要分享、怎樣分享等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兒童分享行為發展的特點吧!
◆意識到分享的意義(4歲)
在3歲以前,孩子難理解分享的概念,而在4歲左右時會啟蒙到分享的意義,但是在行為上孩子卻傾向于自利和以自我為中心。孩子可能會罵別人小氣或一本正經地教訓同伴“好東西要大家分享”,但輪到讓出自己東西的時候,卻往往猶豫不決。
在分享的時候孩子通常所形成的想法是:“我分給他,是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他就不和我玩”或“我給他一些,但大部分是我的,因為我年齡大些”。
◆平等分配水平(5—6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理解什么是分享,并且能夠逐步同意去分享。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為,當共同的資源較少時,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數量相同的資源,例如錢、玩游戲的次數或好吃的東西。所以當在同一環境下別的孩子所分配的資源較少時,他們愿意去學習分享的行為。
◆按勞分配水平(6—7歲)
在這個水平的兒童認為,應該對那些工作特別努力的人,給予額外的獎賞。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時不單單只是覺得大家都應該獲得一樣的東西,他們能分辨誰在群體中比較突出和付出較多,并且對此表現得比較慷慨。
◆仁愛觀水平(約8歲以后)
到這個水平的兒童認為,應該對那些條件不好的人給予特別的關注――例如對那些積攢零錢不多或手里沒有零錢的孩子,應該多給一些零錢。他們開始對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人有同理心并且會換位思考。但這種觀點只適用于跟朋友的交往。而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則更多地遵循平等分配原則。
尋找適合的引導方法
孩子生活在社會里,就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他們需要明白分享是一種必要的社會技能和社交能力。但學習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練習且多管齊下。
1.父母以身作則
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父母如果經常樂于把好吃好玩的東西分享給家人和朋友,孩子也會看在眼里并樂意模仿。如果孩子嘗試分享東西給家長,家長要欣然接受并及時給出正向的鼓勵,比如可以說:“謝謝你和我一起吃,你真是個善良、溫柔的寶寶!”
2.幫孩子樹立物權意識的概念
只有孩子擁有了物權意識,那分享才有了意義和明確目的。所謂物權意識,就是孩子明白自己有權利支配屬于自己的物品,更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明白什么是別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他的的玩具、繪本、衣物等等,屬于他自己,別人如果要用這些東西,就需要征得他的同意,這就是孩子物權的體現。而爸爸的電腦、媽媽的手機、爺爺的眼鏡等東西則屬于他們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對方同意。
還有一些物品,比如幼兒園的滑梯、小區的健身器、公交車上的座位,是公共設施。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家就要遵守公共秩序輪流來,或者先到先得。孩子的物權意識,往往是在這樣點點滴滴的社交生活中建立起來的。等到孩子明白了自己有權決定自己物品的歸屬,那時的分享才能“真心實意”,也更符合我們引導孩子進行分享、通過這一行為和他人發生互動聯結的目的。
3. 嘗試交換或輪流
嘗試交換或者輪流,是可在實際生活中廣泛運用的辦法。比如,孩子喜歡別人手里一個玩具火車,可以用自己手里的東西去交換,如果對方不同意,還可跟別人商量:“等一下能不能讓我玩?”
如果孩子手里拿了別人喜歡的一個玩具,已經玩了一會兒了,別人請求跟他交換或者輪流玩,也可以引導孩子跟對方商量:“我先給你玩,你玩一會兒能不能再讓我玩一會兒?我們輪流玩。”或者請孩子想一想,愿不愿意和對方一起玩。
4. 鼓勵孩子自主解決問題
在生活中,孩子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們應該讓他們試著自己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多鼓勵孩子自己做出關于社交問題的決定,能讓孩子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都更熟練、更有底氣地去處理和解決。
比如,別人在用積木蓋一個城堡,孩子自己也在蓋一個城堡,但是他現在非常需要另一位小朋友手里的一塊積木……這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觀察,看對方可能需要什么樣的積木,如果自己這里正好有的話,就用積木去交換;或者可以等一等,等別人玩好了以后自己再用那塊積木;或者讓孩子嘗試和對方商量:我們把積木合在一起,來蓋一個更大更漂亮的城堡吧!
保護孩子的權力
1. 家長克制自己不強迫孩子
不少家長容易“踩雷”的一個教育誤區,就是為了面子和所謂的“道德標準”而強迫孩子分享。其實,這種做法從本質上就不尊重孩子,也無法讓孩子學會分享真正的意義。既然東西是孩子的,那孩子就有權決定該如何處置它們。
只有感覺到被尊重,孩子才會心甘情愿地嘗試分享;不然,即便孩子沒有反抗,也不能說明孩子真的如家長所愿的“大方”了,只能說是遵守了家長的命令。
2. 防止“熊孩子”的爭搶
現實中,家長們也經常會遇到自家娃的玩具被別的孩子看上,從而引發一場“爭奪大戰”的情況。
如果碰到類似狀況,可以試試采用K.I.C.K 干預法。這四個字母,是指心平氣和(Kind)、及時(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以及進一步的心平氣和(Kind)。
Kind-平和
一般父母遇到這類問題,往往會帶著情緒跟孩子溝通。但這時孩子除了要應付搶玩具的小朋友,還要顧及大人的情緒,這對孩子來說就難免有點“壓力山大”了。
所以在這過程中,父母如果想以一個支持者的身份出現,最好要做到平和中立,不評價、不審判、不批評,比如可以說:“先別爭了,你們倆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Immediate-及時
還有些父母會帶著“鍛煉鍛煉孩子”的心態,先觀察一下,感覺時機差不多了再出面干預。
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如果這時孩子非常需要家長的幫助,父母還是要及時站出來,不至于讓孩子覺得孤立無援,從而動搖孩子的安全感。
Consistent-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們要跟孩子達成解決方案的共識,而不是完全“爸爸媽媽說了算”,或是由著孩子性子來。
在和孩子達成共識后,大人也可以幫孩子用各種方式拒絕對方或與其協商:“這個玩具XX(自己孩子)也想玩,我們給你另一個玩具好嗎?/等XX玩好了,再給你玩好嗎?”
Kind-進一步平和
如果最后沒能與對方孩子或者父母調解成功,我們也萬不可將憋屈的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家長可用平靜溫和的態度和話語幫助孩子把這件事情收尾,比如和孩子簡單聊一聊反思或感受,幫助他紓解內心的困惑和不快,勿讓多余的負面情緒長久地影響孩子。
當面臨需要分享的情況,我們與孩子的問題絕不僅僅是:給還是不給?怎么給?而是該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要守住自己的邊界。
主動分享的能力,反映的是孩子理解、體諒別人的心情,也說明孩子愿意給別人帶去快樂;或者能夠通過觀察、思考、權衡,最終作出決定,去解決在社交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但所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父母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上。家長可以指出孩子行為的一些后果,以及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并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終引導孩子作出親社會的選擇。畢竟,這才是我們在培養孩子分享時希望他們獲得的能力,以及“分享”這件事的真正美好價值所在。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CPE中國幼教展是國家級行業協會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的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托幼教商貿平臺,集“論壇研討+精準對接+趨勢引領+跨界融合”四位一體,是引領托幼教產品趨勢、傳播先進理念,推動托幼教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國際托幼教行業交流平臺。展會現場還將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邀請百位專家學者分享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科學方法,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文章來源: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所著《兒童道德心理學》、勞倫斯.科恩(Lawrence Cohen)所著《游戲力》;文章轉載自 上海科學育兒指導,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 CPE中國幼教展2022年10月27-29日成都開幕,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