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宣傳月 胡華:關于“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的行與思 CPE中國幼教展
導讀:
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園長胡華和她的團隊借助“生活化課程”,讓孩子在幼兒園三年的時間里全方位做好入學準備,帶著積攢的力量滿懷信心地進入小學的學習生活。他們的實踐帶給我們以下啟示:做好入學準備工作,需要用長遠的眼光,用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方式,回到孩子的立場。
“科學做好入學準備”的目的是引導教師和家長樹立科學的入學準備理念,尊重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將入學準備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為幼兒今后的學校生活做好準備,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于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很多專家、學者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不同的幼兒園也有各自的思考與做法。在實施“生活化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只有用更長遠的眼光,用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方式,回到兒童的立場,才能做好入學準備工作。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做了以下幾件事,幫助幼兒完成入學準備。
▌第一件事:借助“生活化課程”,用三年時間幫助幼兒全方位做好入學準備
我們認為,要想較好地解決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應從課程入手。在幾年的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了一套“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生活”的課程體系(簡稱“生活化課程”),讓幼兒在生活化、游戲化的學習過程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園的“生活化課程”是一個兒童與自然、社會、家庭緊密聯結的具有寬闊視角的課程體系。這一課程的主題按照四季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節氣與中國農耕文化的脈絡來設置。孩子們可以在合適的季節來到戶外,在樹下吃飯、討論,在樓頂的一米菜園播種、照料與收獲,在小池塘邊洗石塊、搬石塊、計算石塊的數量、用瓶子裝水的方式測量小池塘的容積。在大自然里,他們和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進行平實卻又深刻的對話,在紫藤架下與小兔竊竊私語。冬天,他們和老師們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制作冰燈和美食,領略冬天特有的意蘊……這些課程內容基于幼兒當下的生活,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呼應了幼兒充滿好奇、樂于探究世界的特性。
我們深知,父母是影響幼兒成長的重要他人。對于專業工作者來講,如果在影響幼兒發展的同時不能主動地影響家庭,就無法形成教育合力,也無法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我們一直在試圖引導家長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培養孩子。每個家庭都帶著自己豐富的文化印記,在教師的幫助下,家長們愿意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參與到課程中,從而影響孩子的發展。家長可以帶著知識經驗來參與,比如介紹自己的職業,也可以帶著技能技巧來參與,比如和孩子一起造橋,但更重要的是帶著情感體驗和內在的生命感受來參與,和孩子一同分享。
還原兒童立場與生活的課程本質上就是在為孩子們做好入學以及未來人生的準備。通過幼兒園三年的學習,孩子們會形成如下學習品質:(1)擁有對事物的好奇心與想象力。(2)具有超強的游戲力。(3)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4)善于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5)擁有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學會在團隊中與他人合作。(7)學習制定計劃,管理自己的時間。(8)運用思維導圖將知識結構化。(9)學會思考學習本身的意義……這些品質不僅關系到孩子們入學后的適應性,也是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需要的。
▌第二件事:在幼兒園大班最后階段的學習中圍繞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展開主題學習
5月,大班幼兒的所有活動都圍繞“入學準備”展開。
1.通過調查,傾聽幼兒的心聲
在“生活化課程”中,每月的課程都是從傾聽幼兒的想法開始的。大班幼兒對即將面臨的小學生活有自己的期待、擔憂和獨特的思考。為了了解大班幼兒是怎么看待“入學準備”這件事的,我們對他們進行了三個小調查。
調查一:對于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我們先就這個問題對當日來園的46名大班幼兒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18人認為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有16人認為自己正在準備,還有12人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準備好”的幼兒認為:“我準備好了,在幼兒園我一直在學習怎么學習。”“我在中班的時候就做了讀書計劃,現在基本都完成了,上小學肯定沒問題!”“我準備得差不多了,媽媽一直在幫我學習關于數學的知識。”“正在準備”的幼兒認為:“我還缺一點,因為爸爸媽媽覺得我還準備得不夠。”“我覺得離上小學還差一點點,因為我還想挑戰難度更高的。”而“沒有準備好”的幼兒則認為:“在幼兒園的時間過得太快了,我都來不及做好準備。”“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
借由這個調查,我們得以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感受他們對于小學生活的擔憂與焦慮,也感受到了他們言語間傳遞出來的信心與期待。這些來自孩子們的寶貴的思考與感受,也成為我們后續課程設計非常重要的依據。
調查二:在幼兒園生活的三年中,你為入小學做了哪些準備?
在第二個調查中,孩子們的回答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們說:“我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進了小學肯定也會準時起床,按時上學。”“我們在幼兒園學習了疊衣服、收玩具、擺放桌椅。”“我們一起練習跳繩、拍球、跳遠,為進入小學做好了身體上的準備。”
(2)儲備了大量的知識。孩子們說:“我們在幼兒園每天播報新聞,我會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知道了越來越多的新鮮事。”“在幼兒園,我看了很多很多的書,知道了很多很多的知識。”“我經常和好朋友一起在益智區玩數學類的游戲,這對我的幫助很大。”
(3)獲得了多種學習能力。孩子們說:“我們在幼兒園收集大自然的東西,進行分類,做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這些都是很寶貴的學習方法。”“我上大班后又交了很多朋友,也學會了更多交朋友的方法,上小學后一定也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我學會了觀察和記錄,我覺得這個可以幫助我順利上小學。”“我在幼兒園學會了使用各種方法去查閱資料,畫思維導圖。這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
(4)擁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質。孩子們說:“幼兒園的學習讓我明白了遇到困難不要放棄。”“我覺得前天的模擬‘面試’讓我變得更加勇敢。”“重要的是我喜歡學習。我覺得這是我在幼兒園為上小學做的最好的準備。”
從孩子們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孩子眼中的“入學準備”并不單單指向知識的獲得,而是包含多方面的能力與習慣,如學習的能力、愛的能力、勇氣、好奇心、開放的生活態度以及與他人和環境建立新關系的能力等,其核心是“認識自己”。
調查三:在幼兒園做的這些準備,能幫你順利地進入小學嗎?
在前一個調查的基礎上,我們請幼兒談一談他們已經獲得的經驗、能力、方法等能否幫助他們很好地進入小學學習,他們對此持兩種態度。82.6%的幼兒認為對入小學有幫助,如:“我們現在的學習就是為小學的學習打基礎。”“我覺得可以,因為我在幼兒園學會了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我覺得沒問題,因為我在幼兒園里學到了很多很高級的學習方法。”17.4%的幼兒認為對上小學的幫助有限,如:“我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因為我對小學不是很了解,我了解了就能很好地適應了。”“我覺得不太能,因為我們幼兒園都是做游戲,小學都是學知識。”
從以上三個調查中孩子們的回答來看,大多數幼兒認為在幼兒園已經做好了生活習慣、知識儲備、學習能力以及學習品質等的準備,特別是他們意識到幼兒園的學習讓他們獲得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是上小學最重要的準備之一。
在“生活化課程”的學習中,幼兒面對的都是生活中的真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自我探索與內化學習的過程。應該說,這樣的學習對幼兒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在學習中,幼兒能夠傾聽自己的心聲,追隨自己學習的節奏,逐步建立內在的秩序感,這給幼兒帶來了很強的安全感與滿足感。
2.在傾聽的基礎上設計更合適的課程,幫助幼兒了解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在前期調查中,我們發現孩子的擔憂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小學生活的未知。所以,在后續課程的設計中,我們運用多種方式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了解和認識小學,知道在入學前需要做哪些準備。我們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孩子了解小學生活:
(1)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全方位了解小學生活。(2)學習整理小書包。(3)探索從家到小學的路。(4)用游戲化的方式體驗課間十分鐘,制定課間計劃。(5)邀請已經畢業的哥哥姐姐回到幼兒園分享小學生活。(6)參觀小學。(7)制定一份《我的入學準備指南》。(8)組織一場小學的模擬“面試”。(9)和爸爸媽媽一起參加“尋找彩虹小學”的主題暢游日活動。
下面以具體活動為例加以說明。
活動一:探秘小學
在幼兒園的最后一個夏天,大班孩子即將開始一段新的旅程——進入小學學習。為了幫助孩子們用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生活,我們設計了以下活動。
第一步,確定活動——“關于小學,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們想要了解的主要涉及食堂的飯菜質量、校車、受傷后的處理辦法、作息時間、課程設置、作業安排、教室的樣子、校園里的設施、操場的樣子等。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確定的選題開始展開關于小學的研究。
第二步,展開研究。方法一,走進小學,以參觀的方式對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如調查小學的操場面積、教室設置等。方法二,在班級老師的幫助下邀請已經畢業的哥哥姐姐來班里面對面地交流小學生活,哥哥姐姐不僅給予詳盡的解答,還根據自己的體驗給弟弟妹妹們一些建議。方法三,利用項目學習的方式對小學的校車、操場、黑板、食堂飯菜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利用項目海報分享自己對小學的探秘結果。
第三步,制作入學準備小指南。經過探索,孩子們對小學的樣貌逐漸清晰起來,還一起從物品準備、習慣養成、能力培養等方面制作了一份自己的入學指南。
對未知的將來,孩子們不僅需要一顆樂觀和堅定的心,還需要良好的習慣。孩子們對小學的認知表達中有向往和期待,也有擔憂和緊張。我們看到孩子們在用行動告訴我們:不用擔心,我有信心,我有把握,我有準備!
活動二:尋找彩虹小學
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個周五,我們都會邀請孩子的父母一起來參加“尋找彩虹小學”的暢游日活動。這是幼兒園的經典游戲活動。
在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不同場景,孩子們要完成挑戰自我的各項活動。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游戲中建立信心,也希望這種極具儀式感的活動幫助他們完成心靈上的告別與跨越。
具體活動分以下環節進行:一是“分組并選出小隊長”,考察孩子客觀評價自己和他人以及協作完成活動的目標意識;二是“拼蝴蝶”,考察孩子快速反應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三是“一起跳繩100個”,考察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與體能;四是“尋找云朵姐姐,拿到活動新線索”,考察孩子篩選信息以及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集齊散落的五只恐龍”,考察孩子的耐心與協作能力;六是“找三個戴眼鏡的老師簽名”,考察孩子與人交談的能力;七是“在指定時間回到補給站”,考察孩子的時間觀念與聽指令的能力;八是找到“太陽公公”,它象征著孩子將會獲得更大的能量來迎接挑戰。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們專注、積極、合作,在完成所有任務后,他們一起來到夢想中的“彩虹小學”,遇到一位和幼兒園教師一樣可親的小學老師。他們的爸爸媽媽也站在那里,熱切地等待他們。孩子們在“彩虹小學”集合后,教師莊嚴地升起了國旗。那一刻,很多人落淚了,感覺到孩子們真的要離開給了他們關懷與夢想的幼兒園,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了。一位媽媽在活動結束后寫道:“我們驚異地發現,孩子們已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他們自己研究任務、自己分工,懂得了配合、謙讓,學會了自我管理和克服困難。雖然他們認字不多,但他們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每一次的任務,最終都圓滿完成了。”
在這里的幾年,我們帶領孩子們發現自己、了解自己、認同自己、喜歡自己、相信自己!這是一段多么重要的經歷。相信孩子們不僅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未來也一定是美好的!
▌第三件事:用多種方式引導家長緩解焦慮情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當我們向當日來園的46名大班幼兒提問“你的爸爸媽媽為你進入小學做好準備了嗎”時,有21.7%的幼兒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做好了準備,65.2%的幼兒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沒有準備好,13.1%的幼兒則不確定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否做好了準備。
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幼兒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做好準備,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對家長進行了隨機訪談。家長訴說了他們的焦慮。有位家長說:“對孩子上小學我比較擔心兩點,一是孩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性。面對新同學、新老師、新規矩、新知識、新習慣,孩子能否盡快融入環境。尤其是不能睡午覺,孩子能否適應。
二是自己能否高效地輔導孩子學習。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否讓孩子欣然接受。”另一位家長說:“我對孩子進入小學的學習有擔憂甚至是感到焦慮。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相對自由。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和關注點與小學老師有很大不同。孩子如何適應新環境是個很大的挑戰。關于學習,我也很不情愿讓孩子上幼小銜接班,但社會現狀是幾乎全班幼兒都學過小學課程。這是一種扭曲的社會現象。希望這種現象能夠在政府、教育部門的引導下得到改善,還孩子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真心不舍得孩子把寶貴的童年浪費在重復學習、超前學習和漫無邊際的特長訓練上。”
所以,真正需要做好入學準備的不僅僅是孩子們,還有他們的爸爸媽媽。因為父母對待孩子入學的態度和看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入學準備。為此,我們也會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家長緩解焦慮情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
1.引導家長參與到“生活化課程”中來,不斷傾聽幼兒的心聲
在三年“生活化課程”的學習中,家長早已與孩子結成“學習共同體”。在后期關于小學的主題學習中,我們依然會設計大量需要父母配合完成的課程內容。例如,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小學生活經歷;陪同孩子考察即將進入的小學,配合完成調查海報;參加“尋找彩虹小學”的主題暢游日活動,感受孩子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對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家長自身也能對小學有更多的了解,還能看到孩子所展示的極強的學習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身的焦慮。
2.組織以“入學準備”為主題的家長學校
每學期,幼兒園會組織半日開放活動與家長學校。開放活動從8:30進行到10:30,在這個時段內,教師會設計適宜的課程活動來引導家長傾聽孩子、陪伴孩子。在之后的一個半小時里,老師們會和家長一同完成家長學校的學習。
大班兩個學期的家長學校都會圍繞“入學準備”進行,但側重點不同。第一學期的家長學校重點在引導家長思考“幼小銜接‘銜接’的是什么”。教師會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以及家長在孩子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生活化課程”,引導家長緊緊跟隨課程,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思考在接下來的這一年中能夠為孩子進入小學提供怎樣的支持和幫助。我們還和孩子們一起給爸爸媽媽列了一份“入學準備”清單:
(1)和我分享你們的小學生活,這樣我就不會那么緊張了。(2)給我多些耐心,多些時間,因為適應需要時間。(3)給我更明確的規則和要求,我會慢慢做到。(4)請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我。(5)給我學習的時間,也給我游戲的時間。(6)不要總是催促我,我有自己長大的節奏。(7)請給我更多的信任,相信我可以在小學做得很好。(8)我學習不好的時候,不要沖我發脾氣,和我一起慢慢進步……我們希望這份清單能夠幫助家長做好自身的入學準備,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迎接全新的小學學習生活。
第二學期的家長學校重點是給予家長更多信心。在家長學校中,家長們會結成小組討論“孩子三年在幼兒園獲得的學習品質”,提出現階段遇到的困難,相互支招;教師會請家長交流孩子的成長經驗;孩子們也會通過視頻的方式出現在家長學校的現場,視頻中孩子們細數三年來自己的成長與爸爸媽媽的成長,當視頻中的孩子對爸爸媽媽說出“我不害怕上小學,因為我知道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和我一起想辦法”“請爸爸媽媽給我多多鼓勵”的時候,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擁有了更大的勇氣和孩子一同迎接即將到來的小學學習生活。每年的5月,我們也會借助社區的力量,為家長提供參加有關小學政策的專題講座的機會,讓家長了解當前幼兒升學的形勢,了解小學的招生政策、填報錄取流程等,更好地引導家長做好入學準備。
科學的入學準備是指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也應該為孩子們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對家長來說,如果能把孩子成長的目標放得更長遠一些,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盡一切可能沖向終點的短跑,那么對于成功的理解與定義也會寬泛很多。科學做好入學準備也需要我們轉變觀念,相信孩子有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夠對新環境、新挑戰進行自我調節與適應。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帶著在幼兒園積攢的力量,滿懷信心地進入小學的學習生活。
關于CPE中國幼教展
CPE中國幼教展是國家級行業協會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主辦的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托幼教商貿平臺,集“論壇研討+精準對接+趨勢引領+跨界融合”四位一體,是引領托幼教產品趨勢、傳播先進理念,推動托幼教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的國際托幼教行業交流平臺。展會現場還將舉辦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邀請百位專家學者分享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與科學方法,探索新模式、尋求新突破。
關于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
協會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社團組織,是中國政府指定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在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ICTI)的唯一合法代表,是ICTI Care Foundation監事會成員,同時,也是政府、企業、媒體和消費者認可的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行業的代言人。
中國玩具和嬰童用品協會會員包括在中國境內從事玩具、嬰童用品、模型和游戲的生產、銷售、設計、檢驗、教育等相關業務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各類企業。
以上報道來源:文章原載于《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9年第5期,由CPE中國幼教展組委會整理編輯。 CPE中國幼教展2022年10月19-21日上海開幕,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